您现在的位置:六合宝典开奖结果 > 德育之窗 > 心理健康 > 正文内容

“官样学生”:变味的“接班人教育”

作者:成武二中教科处 来源:未知 更新日期:2011-11-10 浏览次数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杨东平

          佩戴“五道杠”的湖北省13岁的男生黄艺博成为“官模官样”学生的标本。这位“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”被“塑造”为两三岁看《新闻联播》,7岁读《人民日报》,胸有“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”,“坚信中国雄踞东方,称霸世界,必将在我们这代实现”等等。这样的学生典型,我们其实并不陌生。毛泽东时代高度政治化的“接班人教育”,也是从小将学生区分为优秀者和普通者,管人者和被管者,对挑选出的“红色苗苗”实行定向培养;塑造的也是这样“胸怀祖国,放眼世界”,准备改天换地、解放全人类的红色后代。

       区别在于,60年代的“接班人教育”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,它的确造就了一大批不惜“抛头颅、撒鲜血”,以别人的意志为自己生命的“革命小将”,造就了文明毁弃的社会动乱和整整一代人的“蹉跎岁月”,他们在痛定思痛之后重新自我塑造和追求自我实现。那个特殊年代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社会检验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,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各类英才,恰恰不是文革前学校里圈定的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优秀干部”,大多是不被学校教育所看好的边边角角的学生。

      时移世易,当年学校教育的模式沿用至今,尽管还在造就官样学生,其实质却大异。蒋方舟的清华反思是一个很好的注脚: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,“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,自诩主流,一百年不动摇、一百年不怀疑;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,成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”“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说些‘主流价值观’的话,心想‘他们真相信这些,真可怕。’过了一会儿,又打了个寒战: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,那就更可怕了。’”类似地,在北京大学留学六年的日本留学生加藤嘉一对“中国精英”深感困惑:他们“严重缺乏公共意识,能逃避的就逃避,能不服从就不服从。他们选择用一种狡猾的态度尽可能占体制的便宜,或者就是去外企,离权力越远越好。总之,对中国生活表现出非常冷漠、冷淡,甚至抛弃的态度。”(新京报2011-5-7)

     这种童言无忌般一针见血的观察,揭示了我们的“主流教育”、“接班人教育”已经变质。从小到大,官样学生模式化的响应和表现、乖巧和顺应,不过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,与国家前途、人类命运并不相干。我们推行政治教育的各种制度安排,基本是一种利诱机制:评三好学生、当学生干部、戴三道杠、五道杠,是为了升学加分;下乡支教则是为了免试读研和考公务员的优惠,等等。在理想主义和主流价值的包装下,是一颗算计的心,是明明白白的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。

     如果我们无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、具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的有信仰的学生,那的确是一种教育的失败。可惜,对此主管部门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,只看到培养“拔尖创新人才”的缺陷,而造就一代功利主义、机会主义的“官样学生”,其后果更为严重、更为可怕。如同三好学生制度一样,学生干部制度也应当废除;当然,更不应当给三好学生和学生干部加分。如果黄艺博撤除了“五道杠”的标签,能够不图私利、踏踏实实地为同学服务,那才是真正的“牛”。这就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建设的公民教育。

 

(责任编辑:admin)
【字体: